|
|
91岁抗战老兵离家70载 获助路费踏归程(图) |
来源:染化网-您网上的染化花园,染料、涂料、颜料、糊料、助剂、色料的大家园,多彩生活,倾情染化!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2010/12/30 10:35:15 |
|
候机时,闫吉安的两个双胞胎重孙对老兵的勋章很感兴趣。
获助一万二千元后,91岁的闫吉安踏上千里回乡路
深圳新闻网12月30日讯 “做梦都想回去,我经常做梦,梦见哥哥和老父亲。”闫吉安太想回宜宾了,那个他离开了70年的家乡。12月29日下午1点07分,91岁远征军老兵闫吉安从芒市乘坐飞机飞往昆明。他将从昆明转火车回宜宾。
在关爱抗战老兵网德宏站站长邵立品的协助下,收到来自爱心人士姚女士的12000元捐助的闫吉安,终于得以实现回乡梦。
一梦70年
11月7日,关爱抗战老兵网和《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的微博上,同时发起“帮助老兵实现一个心愿”的活动。
活动初衷是,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国民革命军老兵,年纪最小的,也85岁了。为了让这些英雄在暮年之际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其中,第28位老兵闫吉安的心愿是,回到失散70年的家。
据闫吉安介绍,自己老家在四川省宜宾县大塔乡石家坝陈家嘴,参军后就再也没回过家。现在他住在芒市五岔路乡梁子街村。
事情进展很顺利。20日,邵立品接到一爱心人士电话,表示愿意承担老人往返机票费用。22日,邵立品订了闫吉安家3个人至四川宜宾县的往返机票。
“我就是在担心那个飞机,给会受得了呢。”听到消息,闫吉安笑了起来。他还记得战争时期,在直升机上,要求跳飞机,大家不敢,被飞机上的美国兵一个一个推下来,结果降落伞打不开,100多个人,活下来的只有30多个。他也担心91岁高龄坐飞机,身体是否受得了。但这些担心转眼就被回家的渴望冲淡了。
邵立品宽慰他说,“我给你买的是头等舱,肯定不会有问题,你就放心。再说坐飞机快,你下午就能到宜宾县,老家的亲人来机场接你呢。”
回乡之路
或许是出来的岁月太久远了,91岁的远征军老兵闫吉安都想不起自己哪一年离开的家乡。唯一能确定的是自己的年龄,和身份证显示的1924年10月6日相比,要大6岁。
出来那年,母亲已经去世了,只有父亲还在。
尽管耳朵已经不太好使,年岁也大了,但闫吉安依然能将老家的地址记得很清晰:“四川省宜宾县大塔乡石家坝村陈家嘴社。”
阔别70年,老人再没回去过。“我打电话回过家,两个哥哥已去世,弟弟也不在了,现在老家还有一个大嫂、一个兄弟媳妇,还有侄儿子他们。”
这么多年,老人想念门口那3棵李子树,成熟的时候酸酸甜甜的。还有两间小茅草屋前,是成片的稻田,谷子成熟时稻香四溢。
1942年,闫吉安第一次参加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从缅甸的野人山活着回来后,留在了芒市。闫吉安育有4个女儿。这次回老家,是由最小的女儿、49岁的闫清会带着儿子陪同老人回去。
“实际上,30年前我们就和老家那边通上了信。”闫清会说,信写了一年多,因为孩子小,生活困难,未能回家。
今年,邵立品找到闫吉安时,让全家人看到了希望。依照保存好的地址,寄回去第一封信,就接到了老家打来的电话,说希望老人回去一趟。“当时,我答复老人老了不能回去了,我们小辈的回来看看。”闫清会说,后来邵立品表示,能够帮老人实现这个心愿,但时间最长不能超过10天,就决定冒险回一次,算是了了父亲的心愿。
机场送行
“高兴”这两个字,是自邵立品将订好机票的消息传递给老人后,闫吉安最常挂在嘴边的词。昨日,记者赶去送机时,老兵戴着一顶军帽,挂着抗战纪念勋章,脸上满是笑容。
陪同前往的小女儿闫清会说,早上6点多钟老人就醒了,8点差10分一家子就从家里出发。抵达机场的时间,是9点15分。候机时,闫清会为老人戴上厚手套,3女儿将不多的50元钱塞进他兜里,说到了那边好买礼物。送行的邻居杨菊芬也凑出了50元钱。记者见状,赶紧将兜里的200元钱也拿了出来,希望他难得的一次归乡,能多实现一些心愿。
闫清会说,宜宾那边的弟弟闫清平会等在机场接。“家里困难,这次只捎了一箱自家种的茶叶。”芒市机场也给予了支持,免费为其行李打包。
邵立品说,每个中间环节,都有志愿者帮忙。到昆明后,还有志愿者将买好的羽绒服为老人送上。
因大雾久久不散,老人11点05分的飞机延误到12点55分登机。为此,耽误了昆明至宜宾的飞机,而改坐当天下午5点20分的火车。
云南网2010年12月12日:腾冲九旬抗战老兵病危 等75年见到亲弟弟(图)
“哥哥,快尝口老家的烧鸡。”
12月10日下午5点半,长期关注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孙春龙,在自己的微博中再次祈求抗战老兵张金正能再坚持一会儿,能坚持到见自己的亲人最后一面。而这时张金正的弟弟王广义,刚刚离开保山正在前往腾冲的路上,大约两个小时后,他就能见到这辈子素未谋面但一直魂牵梦绕的亲哥哥了。
镜头一
“俺早就盼着你啦”
“哥哥,俺来看您了!还有您的两个侄子也看您来了。”10日晚7点52分,来自河南省封丘县黄陵镇旧黄陵村的72岁老人王广义,来到了张金正老人的床前。听到乡音,张金正老人微微睁开双眼,用夹杂着乡音的腾冲话回应道:“来了,好啊!俺就盼着你们呀!”老人挣扎着要从床上坐起来,众人连忙把老人扶起来,半躺在床上,没有言语,两个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眼眶里都滚动着泪花……
“哥啊,您18岁那年当兵离家,俺还没出世呢,俺爹俺娘这一辈子一直都牵挂着您啊!在世的时候常常叨念您的乳名大留呀!……俺爹是1982年过世了,俺娘是1986年也走了,爹娘的墓碑上刻着您的名字王广福,等您把病养好了,俺接您回老家,给爹娘上坟,中不中?”
“中!中!”哥哥张金正含泪点了点头,“俺也盼着回老家,盼了75年了,终于盼来你们了。”随同父亲一起来看望大伯的王金生、王顺生哥俩,也亲热地喊着“大伯”。
迟到的团圆饭
【助读】
张金正,93岁,乳名“大留”,老家人给他起名王广福,他后来自己改名王振兴,结婚之后,又改名张金正,是王广义的亲哥哥。这是哥俩75年来第一次见面。张金正有两个兄弟,一个妹妹,但大弟王广璋和妹妹都已去世。
镜头二
家乡烧鸡勾起老人食欲
病床前,弟弟带来了家乡的一口袋花生,一包上好的金银花茶,还特意买来了两只河南道口烧鸡。“哥呀,花生和花茶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知道您爱吃老家的烧鸡,您快尝尝。”弟弟亲手拆开包装袋,撕下烧鸡喂给哥哥。5天没有进食的老兵,居然高兴地吃了几口烧鸡,喝了几口弟弟递上的茶水。
“俺想家想爹娘啊……”谈话中,张金正抑制不住对父母的思念。“俺们也想您啊!要是搁现在的条件,早就来了。这不是联系不上吗?最近联系上了,知道您要回家,俺们可高兴了,知道您病了,俺们就只嫌车开得慢了,总算见到了,希望哥哥健健康康的,俺们多见几回,回老家看看。”握着哥哥手的弟弟说道。哥俩聊得正高兴时,孙春龙打来了电话。电话中,弟弟再三表示感谢:“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没有你们的帮助,俺们一家人见不了面,俺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10日晚9点半,一家人终于吃上75年来的第一次团圆饭。
“这是俺自家种的金银花”
镜头三
老兵身体仍不容乐观
昨天上午10点,记者再次到洞坪村探望张金正老人。老人家精神有所好转,想吃点豆腐脑了。听到这里,儿孙们赶紧去买了回来。中午,远嫁到陇川的小女儿张仕芹也匆匆赶到了,这下,老兵病床前,6个子女都聚齐了。
看到哥哥病情稍有平稳,弟弟王广义非常欣慰,连说要陪哥哥多住几天。同时,还想替哥哥去国殇墓园看看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可是,当弟弟要去国殇墓园时,哥哥却误认为弟弟要走了,嚷着不让弟弟走。弟弟附在哥哥的耳边大声地解释了好几遍,哥哥才勉强同意。
讲 述
抗战老兵就想回趟老家
事情还得从数个月之前说起,在媒体和孙春龙等志愿者的帮助下,老兵张金正终于又联系上了亲人,好心人们也凑够了回家的路费,老兵决定带1个儿子1个孙子回家,本来定于6日启程。不料,11月29日突然因心脏不好病倒住院。儿孙们考虑到老兵的身体很弱,担心在路上出问题,都不同意老兵回去。可是老兵太想老家了,就连12月3日那天出院回来,还是执意要回河南,甚至生气地说道:“你们不送我去,我一个人也要去。”
5日至10日,连续5天老兵没有吃过一颗饭,仅仅喝点开水,吃点葡萄糖,生命一度垂危。老兵于9日晚得知弟弟要来,精神大为好转。不料,10日早上,老兵开始出现昏迷。10日当天,听说亲弟弟下午就能来见面时,老兵精神状况再次好转,盼着弟弟的到来。
截至记者发稿时,老兵张金正意识还很清醒,但身体非常虚弱,儿孙们寸步不离地守候在其身旁。据医生介绍,情况不是很好,恐怕很难逆转了。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张金正18岁从军,在攻打腾冲城时,臀部中弹,子弹至今都还没有取出来。他住院养伤时,部队已打到芒市,等他的伤稍好一些后,经人介绍到了县公安队。再后来,跟洞坪村的张金兰喜结良缘,而这时,他改名张金正。一生务农,生有3男3女。1972年,和老家的亲人联系上了。可4年之后,又因种种原因中断了联系,这一断又是30多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