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应回应有关环境问题的不实指责 |
来源: 发布日期:2009/7/27 16:40:24 |
|
早在1995年,环境专家莱斯特·布朗就预测,中国对食品和其他大宗商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很快将把世界商品价格推到历史新高。如果说当时的数字已令人不安,那么随着中国的繁荣导致其全球活动范围扩大和购买力提高,这种状况只会日趋严重。
中国富裕带来的影响同样见诸温室气体排放。美国的政治人物认为,如果中国的排放量继续增加,美国的减排努力将毫无意义。这也是美国参议院一致否决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一大原因。
但是,针对中国的种种批评公正吗?首先,市场和排放量必须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和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事实。中国有13亿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左右,但中国人均消耗的能源仅约为美国的25%。即便这种尺度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国消耗的许多能源用于生产由美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购买的商品。
当前的排放数字也掩盖了一个事实,即西方工业化国家排放二氧化碳远远早于中国,后者到上世纪90年代才成为新兴工业国家。
即便在野生动物交易方面,事情也不是像西方媒体经常报道的那样简单。中国于1981年签署了《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并且不久就通过立法支持该公约。过去20年来,中国在控制野生动物贸易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而这是在消费者富裕起来导致需求暴涨的背景下发生的。在中国许多地方,非法野生动物产品基本从商店和市场消失,野生动物法律的执行变得愈加透明和有力。
中国提出将四川申报为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这是表明中国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政治意愿和努力的最新例子。
中国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2年正式核准,这是美国未做到的。更重要的是,2005年中国将减排确立为一项国家政策,该国第11个五年计划设定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欧盟制定了相似的目标,但期限为2020年;美国的计划更加懒散。
鉴于国际媒体总喜欢夸大其词,无怪乎刺耳的国际批评被大多数中国人斥之为“酸葡萄”。中国应该提供清晰的回答,详细列出为解决现实问题所做的一切,以此对批评作出回应。 (英国广播公司)
|
|
|
|
|